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建设创新通辽打造未来发展优势——通辽市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9/2 10:26:49

作为“六个通辽”建设的重要组成,全力推进创新通辽建设,特别是围绕科技支撑壮大产业集群、围绕科技环境提升区域实力、围绕科技创新建设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创新通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标准升级,打造通辽市未来发展优势的主战场。

科技创新,是创新通辽建设的重要载体。几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主导产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科技服务社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提供科技重点支撑

通辽市重点围绕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百亿级镍循环经济、现代能源示范、蒙中医药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持。

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科技攻关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合作空间。从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丰富科技领域宣传、强化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等方面进行重点安排部署,确保科技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针对铝后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肉牛、硅砂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技成果。2020年7月30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大会上,通辽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通辽市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高端材料、加工制造、能源化工、生态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雄厚的科研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铝及铝后加工、工业节能环保、共建“先进铝材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建设“六个通辽”汲取科技动力。

一项技术的突破,往往可以带来一个企业的突破,甚至带动整个产业的革命。通辽市将着眼点放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组围绕玉米、肉牛、蒙医药等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开展肉牛种子工程、玉米品种培育、蒙医药技术体系、新材料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通辽市已培育成熟高新技术企业34家,建成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众创空间10家,为全市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已建成的204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中,玉米、肉牛等主导产业获评自治区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第一名。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已瞄准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三年左右翻一番的目标。

围绕政策与人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软环境

科技创新,需要产业环境支撑、政策环境支撑、人才环境支撑。通辽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通辽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辽市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指导意见》《通辽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通辽市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旗县市区积极研究部署创新驱动,出台一批含金量较高的配套措施。其中市本级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举措,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平台、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高度融合发展,针对性强、创新性强、操作性强,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2014年以来,通辽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制定了“含金量”较高和吸引力较强的引才政策,打通了广纳英才的“绿色通道”,多渠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目前已连续6年赴区外重点高校刚性引进博、硕、本毕业生3000余名。同时,通辽市还通过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建立新型高端智库、深化校地合作等措施,在玉米育种、蒙中药材等多领域均建成了自治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和团队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借助“外脑”的同时,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通辽市科技专家库进行系统升级和完善,入库13个领域专家526名。近五年,我市共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达到198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46人。推动通辽市科技创新联盟筹建,吸纳企事业单位会员115家。新建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蒙东铝及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辽市蒙草沙地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院等4家自治区新型科研开发机构,进一步整合了技术研发资源,为主导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搭建公共平台。

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建了以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为带头人的攻关团队,组织实施了重点领域55项产业科技攻关,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新增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

围绕创新载体 建设科技服务标准

通辽市把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对接寻求外援支持,通过园区升级打造服务标准。

深入开展“科技兴蒙”行动,引进外部智力优势全面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启动拓展“厅市会商”联动协作,解决本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与自治区科技厅、国家科技部深入对接,全面推进蒙医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玉米肉牛种业研发平台、申报国家特色载体项目、玉米及肉牛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以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样本,在创新驱动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上全面发力。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玉米、肉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评为优秀园区,总成绩列全国82个园区第七名。

扶持入园企业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项、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推广应用45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展示380余个优新品种,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通过项目实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园区核心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84元,年均增幅13.8%,高于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87元。

建设了集“展示、交易、共享、交流、服务”五项功能为一体的通辽科技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通辽市科技创新中心,以此推动科技服务标准的质量提升。

制定玉米、红干椒等作物重点生产技术规程13项,农牧业地方标准176项。累计取得自主研发科技成果77项,推广新品种163个,推广新技术72项,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库伦荞麦”“开鲁红干椒”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力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载体创建,推动服务标准升级

全力推动通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突破与突围底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获批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已取得重要的实质性进展。

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以创促建、补齐短板,推动自主创新,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主导产业突出、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科技竞争力强的高新园区建设目标。日前,通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的“2020-2021年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已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首批2500万元支持资金已经拨付到位。

以科技服务标准提升为目标,推进科技服务及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发挥通辽科技大市场、通辽科技创新中心的标准引领作用,完善整合共享机制,提供线上及线下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

通过集聚技术资源、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规范有序流转;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吸纳各类主体创建技术市场;推动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构建设;促进从事科技成果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保险服务等新型服务机构发展。

抓住创建载体,全面探索专业化、规范化的创新体系标准建设、创新服务规范建设,不断给予标准体系与服务体系的提升动力,正是驱动创新推进通辽市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