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3 9:54:50
●对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内蒙古,最根本的支撑、最重要的抓手是要创新驱动
●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内蒙古地区创新前端的科技存量,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引导企业从长远看、算大账,牢固树立科技投入、人才投入是转型投入、后劲投入的理念,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招引方式,确保人才“愿意进”;强化培养使用,把人才“用得好”;完善激励机制,使人才“留得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对于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内蒙古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像过去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型传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对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内蒙古,最根本的支撑、最重要的抓手是要创新驱动。
补强弱点 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
内蒙古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地区来看,自治区的科技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呼、包、鄂三市的企业,部分盟市科研投入力度很弱,各地区R&D经费投入不均衡。从活动类型来看,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逐年有所增长,但是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主体来看,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补强研发投入不足的这一弱点,从而增加内蒙古地区创新前端的科技存量,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持续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增加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的支出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从自治区角度看,针对财政科技支出明显不足的实际情况,结合创新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自身需求,增加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科技投入。首先,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积极争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联合基金,通过全国科研力量解决内蒙古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大对现代农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将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对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同类型企业优先给予贷款、用地等支持,优先纳入各类重点支持清单等;从盟市角度看,各盟市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设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引导各盟市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
要引导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加大有效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横向科研经费按合同由高校院所、企业自主管理、规范使用;将高校院所的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作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绩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高校院所加大基础研究和有效研发的投入力度。
要激励企业建立创新自发投入机制,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比。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导企业建立自发投入机制。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对高于自治区研发投入平均水平的企业,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载体。
打通堵点 促进科研成果转换落地
目前,内蒙古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满足转化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构建“3+1”螺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中介4个创新主体的并联合作,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最终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要支持大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工作室等。继续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工作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符合内蒙古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中央驻区大企业与自治区本土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支撑企业深度融合地区的创新发展。要深化企业内部科研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促使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引导企业从长远看、算大账,牢固树立科技投入、人才投入是转型投入、后劲投入的理念,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推动中介的创新转化作用。要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立足我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发达省区及高校、院所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围绕大规模储能、氢能、稀土、石墨烯、二氧化碳捕集等领域和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求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增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源头的供给作用。要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果上下功夫,而一所高校能否较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要以紧贴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规划产业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突出抓好现代能源、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节能环保、蒙中医药等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加快构建与内蒙古未来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发挥政府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作用。要充分赋予科技研发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从而更大程度地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要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要扩大创新体系的开放度,有效利用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夯实支点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内蒙古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愿意进”“用得好”“留得住”。
创新招引方式,确保人才“愿意进”。要紧扣需求引才。坚持需求导向、着眼“高精尖缺”,立足我区资源优势,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确保人才“用得上”。要出台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充分借鉴国内外柔性引才用才的成功案例,吸引高端人才到我区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共建、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运用企业与外部专家合作形式,聘用指导顾问;另一方面采用“周末工程师”等兼职工作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职。应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户籍政策和补贴政策,加快人才引进集聚,舍得拿出位子、拿出待遇、拿出荣誉引进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打下优质的人才基础。
强化培养使用,把人才“用得好”。要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关人才,实现优秀人才本土化,使一批专业人才学有所专,学成后能够为我所用。要充分利用我区高等院校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向企业输送契合于自治区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主动对接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建设新兴专业;推动职业院校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输出的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要借助政府政策机制的帮助,通过孵化基地的创业培训、创业援助、项目孵化为形成市场化成果做准备,形成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市场与政府相互联系的创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通过企业平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高精专工匠型人才,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培育扶持更优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为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完善激励机制,使人才“留得住”。要完善研发及技术转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激励方式,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要健全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贯通制度。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兼职。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每年引导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
(作者单位:包头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