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12:48:52
中蒙药是我国重要的医药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用药特色。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需求量激增等原因,许多特色中蒙药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该现象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旻辉的重视。
李旻辉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与民族优势,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中蒙药材资源。因此,多年来他以一名中蒙药研究者的身份,肩负起中蒙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任,为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日,李旻辉荣获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融合现代科技 探索中蒙药材新方法
李旻辉,内蒙古包头市人。李旻辉的人生注定与医药事业发展紧紧相连: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药学专业,后进入内蒙古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部药用植物研究所生药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随后从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学科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获得证书。
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李旻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蒙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他认为,中蒙药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发挥中蒙药的药用价值,让更多人受益,就是其不断坚持的动力。“中蒙药发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导向,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坚定民族自信心,在经济层面上,可以为拓荒扶贫提供支持。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蒙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李旻辉说,融合现代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创新开展蒙药材基原和品质多指标评价研究思路,是探索具有民族特色蒙药品种整理研究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
“地格达”类蒙药是蒙医常用的要药,应用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其植物来源复杂,致使临床应用变得十分混乱。2010年,李旻辉利用现代药学的最新科学技术,结合传统药物学调查和本草考证,首次将DNA分子鉴别方法用于“地格达”类蒙药的种类定性鉴别,首次利用体外抗肝癌实验研究传统“地格达”和其近现代代用品在肝病现代药理学上的差异,并阐明“地格达”类蒙药植物亲缘关系-药性-疗效(药理作用及传统疗效)-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及内在规律,为其他蒙药现代化研究开创了新方法、新思路,也为今后蒙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
在科研的路上,李旻辉一直自我鞭策,不断创新科研思路和研究手段,他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5种特色蒙药濒危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体系的构建”,针对研究薄弱的5种特色蒙药肋柱花、芯芭、蓝盆花、锁阳、梅花草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建立了蒙药药用植物信息系统,研究生态适宜性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模式,建立了野生抚育基地,为全面研究特色蒙药植物资源濒危机制及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以及特色蒙药产业发展规划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中蒙药材 拓荒扶贫路
“基于经典,源于传承,意在创新,重在实践。”这十六个字一直是李旻辉科研道路上坚持的理念。作为一名在民族医药领域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李旻辉深感只有坚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中蒙药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2017年,李旻辉利用蒙药科研的最新成果,联合地方科技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分区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经过走访调查,他发现内蒙古从东到西贫困地区中蒙药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有些地区中蒙药种植研究少,种植不规范,有些地区种植历史时间长,已形成了小型的集散地。李旻辉认为,应将中蒙药产业扶贫行动与不同贫困县具体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规划探索不同的扶贫模式,制定正确、合理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既能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又能提升当地扶贫能力,还能对中蒙药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商都县,李旻辉带领团队成员在大库伦乡集约荒地建立了产业扶贫试验基地,从黄芪种植示范开始,带动贫困户依靠中药材产业逐渐脱贫摘帽,实现创收。在武川县,针对该县黄芪种植中的虫害与化肥污染等问题,李旻辉团队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和微生物菌肥技术,减少了病虫害影响和化肥污染,有效提升了黄芪产量。在绰河源镇,利用林药间作模式,将退耕还林项目与脱贫攻坚项目二者结合,在退耕后的土地种植沙棘、黄芪和甘草,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合一的循环经济链。历时四年,李旻辉团队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提起此事,李旻辉不禁感慨:“不论是科研还是扶贫,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勤勤恳恳地付出,虽然苦,但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地解决,乐也就从心头涌起,扶贫工作是平凡而艰苦的,但处处皆是获得感。”
通过几年的科技扶贫工作,李旻辉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逐一记在了工作日记里。他写道:“要继续开展内蒙地区贫困县摸底扶贫调查工作,进一步做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打好基础;试验站要继续加大生态科技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生态科技扶贫机制,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制定特色中蒙药产业发展规划,助力内蒙古地区蒙医药产业转型,以创新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组建人才团队 贡献集体智慧
在不断完善特色中蒙药资源保护新理论体系的同时,李旻辉还以中蒙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为中心,不断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取得了多个创新性成果。
至今,李旻辉领导的团队荣获了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包头市“鹿城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包头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中,李旻辉带领团队承担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地区普查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2020年5月,已经完成了内蒙古地区89个旗县的中蒙药资源实地调查,共收集野生品种2361种,制作药材标本2325份,掌握了内蒙古中蒙药资源分布、蕴藏量等资源情况,开拓了濒危特色蒙药资源保护的新思路,为内蒙古地区中蒙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该项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需要自身的深厚积累,因此我要求团队成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注重积累,每日学习高质量的文献,掌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高效率的专业学习,拓宽自己的思维,保证知识不断更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个人创新能力。”李旻辉说,“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科研工作者,就要时刻想着创新,紧跟中蒙药研究领域的前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蒙药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李旻辉,男,1978年生,教授,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学科,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硕士生导师(包头医学院药学专业,吉林农业大学生药学专业,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药用植物培育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省级中药原料质量检测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内蒙古自治区道地药材种植标准化与质量评价工程实验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地区负责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旻辉共主持科研项目97项,其中,“十二五”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0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224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论文72篇,SCI收录论文77篇;编写专著及教材22部,申请专利33项(已授权12项);制定地方标准18项,团体标准13项。获批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国内联合实验室4个,团队及平台建设4个。
科研成果及获奖项目
•“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假龙胆属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研究”获2020年度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获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蒙中药资源试点普查”获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获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
•“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获2017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发展民族医药-“地格达"类蒙药品种系统整理与研究”获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蒙药阿古特-其其格(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分离、药理活性筛选及资源调查”获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
(成果管理与转化处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