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15:01:27
“作为一个内蒙古人,我对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回去’的念头始终在我心头萦绕。正是这份与草原的约定,使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去!”2004年,结束了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丹福斯植物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的李国婧,毅然放弃了国内外多家单位抛出的橄榄枝和丰厚的薪金待遇,回到了哺育她成长的内蒙古大草原。
回国后的李国婧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十六年间,她潜心于植物抗逆境信号转导和内蒙古旱寒荒漠区植物遗传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改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自治区抗逆种质资源的选育;她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在自治区农林牧领域带出了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服务于地方生态和经济建设。
聚焦前沿 挖掘“基因”助生产
李国婧带领科研团队聚焦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围绕自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内蒙古干旱、低温、盐碱化等环境特点,以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林木和药用资源植物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开展与寒旱区农牧林业生产实践相关的植物基因资源挖掘,致力于提高植物抗逆能力、改良饲用和营养品质、提高有效成分利用,创造农作物、林木等主要经济植物新品种、新种质,并探讨其产业化新途径。
李国婧先后主持和完成了36项基金课题,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多次获得自治区科技类、农业类大奖。在植物抗病、先天免疫以及功能基因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相关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内蒙古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豆科灌木柠条抗逆分子机制以及种质创制方面,筛选、鉴定了近200个抗逆功能基因,揭示了柠条适应逆境的分子机制,为高抗优质种质资源的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新型抗栓药物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的植物表达系统和活体、持续、可控的根系分泌表达技术”,并进行了中试研究。
“如果将抗逆基因应用到农作物生产领域,则可大大提高农作物、林木的抗寒、抗旱和耐盐碱能力。”在取得理论突破的基础上,李国婧科研成果开始走出实验室向生产实践转化。在随后的科研攻关中,李国婧带领科研团队筛选获得了多个侯选基因和优良材料,探索了北方旱寒区植物生物质能源的新途径。同时,组织开展了“甜高粱秸秆乙醇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广示范”和“甜高粱秸秆纤维素液态能源化高效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该成果分别获得2011年度和2019年度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现已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等地开展了生产示范,在内蒙古五原县开展了中试加工生产。
目前,李国婧科研团队已与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建立共享基因资源库,与内蒙古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建设共享柠条种质资源库,与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在清水河县开展沟壑、荒坡、矿场植物恢复示范工程,她本人长期为本地生态科技型企业提供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咨询服务,开展乡土植物基因库建设,成果用于本土重要抗逆境树木、牧草遗传资源挖掘、林草新品种选育工作。
科教结合 培养团队育英才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国婧坚持为本科生和博、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新技术与新成果引入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
在农大工作的16年,李国婧作为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指导了本科学生62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累计68人次,独立或者联合指导了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108名;2013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14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4年,李国婧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支持下组建“内蒙古资源植物分子改良”科技创新团队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光阴荏苒十六载,在她的带领下,该创新团队先后晋升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草原英才工程)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2017年,团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草原英才工程)滚动支持,所属实验室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评估中获得“优秀”,所属实验室与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合建成“内蒙古自治区植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李国婧还利用个人在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筹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工程学会,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专家团副团长,为蒙树、蒙草等自治区农牧林领域科技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开展技术合作,在国内外和自治区高校及中小学进行专场科普报告和开展科普活动。
“当我获得了这些成绩和荣誉的时候,有人说我勤奋,有人说我幸运。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乐观的人生态度、踏实的工作积累、永不放弃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热情。”正是这种乐观、勇敢、执著的精神铸就了李国婧独特的品格,激励着她和她的团队在植物抗逆信号转导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人物简介:
李国婧,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2001年10月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长期致力于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侧重于植物抗逆信号转导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此领域的研究得到国内外领域认可。
主持和完成了36项基金课题,鉴定登记8项科技成果、主编、副主编或参编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3部、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内蒙古农牧渔业丰收奖各1项。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等17项荣誉奖励。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321人才一层次”和“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 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蒙古科技厅成果转化处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