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草原家畜精准管理系统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2020/12/4 9:41:55

      我国北方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态条件恶劣、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北方牧区天然草地超载率为34%,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牧民收入逐年减少,地区贫困化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保护我国北方牧区的草地生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草地和家畜的生产水平,提高牧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科学难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团队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牧区家庭牧场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中澳合作项目“Sustainable livestock grazing systems on Chinese temperate grassland”等项目的支撑下,联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自2005年开始,开展了草原—家畜放牧系统可持续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开发出了草原—家畜精准生产经营模型,解决了我国北方草原牧区生产、生态和生活重大问题。该项目获得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重点针对北方草地年度内的季节变化和年际间的差异,在综合地形、土壤以及潜在植被的基础上,结合小尺度的遥感影像、GIS信息库建立与动态管理,准确划分不同类型的草地利用单元,发布的国家标准《天然草地利用单元划分》中提出的划分方法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引用推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项目针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家畜生产能力低下、管理不善、退化等问题,从草畜能量平衡、市场调节、补饲方式改进、饲草供应调整、草地饲草季节性能量供给等方面出发,首次提出了基于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对世界其他许多草原地区的草地生产经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通过建立草畜能量平衡、草原—家畜—经济优化预测、家畜精准淘汰、可食牧草为基准的可持续管理系列模拟模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牧区草原—家畜系统的精细化、精准化和标准化管理。在技术上解决了我国北方不同类型草原牧区精准管理的问题,采用“科研+企业+牧户”的模式,建立了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双赢的精准草原家畜管理模式,为我国北方草原牧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科技支撑。

      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指出:“项目解决了牧区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夏季低家畜载畜率放牧和冷季舍饲的新型草原家畜精准生产经营技术,提出了天然草原利用的定量标准,基于长期控制性放牧试验,结合构建的模型系统,研发出了草畜平衡、优化生产、家畜精准淘汰和草地家畜可持续4个草原—家畜系统优化模型,为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家庭牧场现代化新型管理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新途径。”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Andrew Campbell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项目的实施得到了自治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项目核心技术的推广,使牧民从生存模式转变为生产模式,大大改善了中国草地生产系统,为实现草地可持续和有弹性状态制定了更好的管理指南,牧民们看到了草原—家畜生产系统的美好未来。该成果不仅适用于中国4亿公顷草原,而且适用于蒙古、俄罗斯以及整个中亚草原,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草原管理及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经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采用该技术的天然草原区户均载畜率下降32.36%,牧场年均净收入提高42.16%,草地生产力平均提高39.3%,草地温室气体的排放下降37.9%,成果技术推广示范面积7895.86万亩,实现了6641.16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16.25亿元间接收益,引领了我国北方草原生产经营管理创新集成,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科技厅成果管理与转化处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