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探索“科技兴蒙”新模式 推动巴彦淖尔全域绿色发展
2021/4/14 9:51:25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与地区合作,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解决科技人员与农民、科学研究与生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的政产学研用联合体。
2020年,巴彦淖尔市以“科技兴蒙”为统领,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16家科技小院,涵盖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和肉羊、奶牛、中药材(蒙药材)等产业,通过科技小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科技助农新模式,提高了全市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和河套全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创新内蒙古小编深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等地,专门对科技小院的建设情况、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和服务成效等进行了调查。
四级联创 科技小院入镇驻村
气清景明,河套大地正值春耕。走进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核心区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梁策正在进行今年的氨减排试验设计。该试验设计是科技小院“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全程四控行动,促进全域绿色发展新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黄河水大水漫灌、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施用方法不当等问题,进而为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千百年来黄河水润泽着河套地区万顷良田,但农业耕种生产中,经年的黄河水大水漫灌带来的次生盐渍化,粗放经营带来的土地退化,水、肥、药、膜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河套地区农产品质量效益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梁策和核心区科技小院驻扎于此的根本目的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所言:“解民生之多艰”。
与梁策办公、住宿一窗之隔的是核心区科技小院的万亩全域绿色生产试验田,从2019年核心区科技小院落户伊始,试验区农民们传统的耕种习惯就已悄然发生改变,在科技小院的引领下,这里的农业正走上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科技小院”是巴彦淖尔市依托国家、自治区、旗县区科协和农技协、农技推广中心,组织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四级联动所创建,旨在探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实践应用”的“政产学研用”新模式。即:由地方政府负责科技小院的基础建设;科研院校人才团队常年入驻科技小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集成;市、旗两级科技部门提供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企业负责将具体成果应用转化到生产实践。
2019年,巴彦淖尔市引进张福锁院士为首的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立足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产需求,分别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建设了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核心区科技小院;在三道桥镇和平村建设了特色产业西甜瓜科技小院;在蛮会镇红星村建设了向日葵标准化生产科技小院;在蒙海镇西渠口村建设了以玉米面源污染防控为主的玉米科技小院;在双庙镇尖子地村建设了以小麦提质增效为主的小麦科技小院;在陕坝镇春光村建设了以设施农业和特色果蔬为主的果蔬科技小院。6个急需科技支撑的全区首批不同服务内容的“科技小院”由此正式落户巴彦淖尔市“三农”第一线。
这6家“科技小院”聚焦当地主导产业,统筹考虑水、盐、肥、药、膜等因素,重点在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多套综合性全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全域氮磷养分循环、高效利用分析;向日葵列当、黄萎病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单项技术整合;绿色玉米新品种筛选、玉米专用肥试验示范、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高密不覆膜、玉米红蜘蛛防控等试验;绿色有机小麦、富锌富硒功能小麦和麦后复种技术研究与探索;西甜瓜新品种引进及绿色生产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基质改良、品种改良,水肥管理,降本提效等工作。努力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适宜的实现途径。
因需施策 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坐落于杭锦后旗三道桥和平村的巴彦淖尔市西甜瓜高质量科技示范园区,由西甜瓜科技小院引进示范的一种“南瓜嫁接甜瓜”技术,今年已是第二年在园区示范推广。
园区科技特派员张永林介绍说:“采用甜瓜嫁接苗,总体表现是提高了对土传病害的抗性、生长快,能提早上市,产量也高,有效减轻了因多年重茬种植和倒茬困难引起的土传病害问题。”
机锦后旗三道桥镇种植的西甜瓜远近闻名,也是当地的标志性支柱产业,西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镇形成了以和平村西甜瓜种植园区为中心的万亩核心产区。2019年,三道桥镇的西甜瓜科技小院落户和平村后,针对当地西甜瓜种植面积大,难以进行轮作倒茬病害多的问题,开展了西甜瓜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由该科技小院研推的“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
该项技术的推广还成功带动了上游育苗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就业。在杭锦后旗春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工厂化育苗车间,笔者发现,育苗床上摆放的每一株穴盘基质苗都带有一只“红腰卡”。
据园区入驻企业誉诚育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淑文介绍:“这些就是已经成活的甜瓜嫁接苗,‘红卡子’所夹的部位就是南瓜砧木和甜瓜接穗的结合处,现在我们的南瓜苗(不同品种)嫁接甜瓜和西瓜苗的成活率能达到92-95%。今年共育了8万盘的甜瓜嫁接苗,10万盘西瓜嫁接苗,目前甜瓜嫁接苗已经移栽定植,西瓜嫁接苗将于5月1日前后开始移栽定植。”
在杭锦后旗,不同空间分布和产业布局的“科技小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当地农牧产业的科学研究,聚焦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和需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靶向瞄准、因需施策、专项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引入地方,试验成功后及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推动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节本增效、助农增收。
——头道桥核心区科技小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和农业绿色生产的需求,集成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全程绿色生产技术、麦后复种绿肥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盐碱地“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技术、青椒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等,实现作物增产15%,节约水肥20%,控药30%的成效。
——蛮会向日葵科技小院针对向日葵播后鸟害的问题,推广向日葵播后明沙覆盖加防鸟罩的防控措施,使向日葵保苗率达到95%以上;针对向日葵播种密度偏大,品质差的问题,推广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技术,每亩实现节本增效180元以上。
——双庙小麦科技小院针对有机小麦人工锄草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研发推广了有机小麦黑地膜全膜覆盖绿色技术,锄草效果98%以上。
——蒙海玉米科技小院针对玉米常规种植密度低,在引进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创新推广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针对玉米红蜘蛛危害加重,不好防控的问题,引进推广高效低毒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控技术,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集成推广“杭锦后旗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
——陕坝镇果蔬科技小院引种筛选5个适合本地土壤气候、产量高、品质好的果蔬新品种,提高了设施农业效益。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示范,杭锦后旗6个科技小院共完成试验77项,面积2652亩;示范42项,面积17500亩。集成全域绿色生产生态环境技术模式、果蔬全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向日葵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玉米规模化绿色生产模式、麦后复种多元栽培技术集成模式、西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7项技术模式,辐射带动面积129万亩。开展科技培训50多场次,培训农户3897人次;解决农户田间问题90项,指导农户1200余人。
目前,巴彦淖尔市除杭锦后旗6家科技小院外,还分别在五原县、临河区、乌拉特中旗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10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总数达到了16个,对推动巴彦淖尔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全域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编手记
“科技小院”是巴彦淖尔市柔性引才引智,探索“科技兴蒙”“科技助农”新模式的生动实践,小院本着“住下来是态度,融进来是决心,推出去是能力”的宗旨,打通了农牧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零距离发现生产问题,零距离展示技术效果、零距离提供技术培训、零距离讨论方案实施,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掌握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提高科学素质,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的新效能,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时,通过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大面积实现作物增产和环境减排的双赢,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2020年,巴彦淖尔市以“科技兴蒙”为统领,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16家科技小院,涵盖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和肉羊、奶牛、中药材(蒙药材)等产业,通过科技小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科技助农新模式,提高了全市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和河套全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创新内蒙古小编深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等地,专门对科技小院的建设情况、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和服务成效等进行了调查。
四级联创 科技小院入镇驻村
气清景明,河套大地正值春耕。走进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核心区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梁策正在进行今年的氨减排试验设计。该试验设计是科技小院“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全程四控行动,促进全域绿色发展新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黄河水大水漫灌、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施用方法不当等问题,进而为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千百年来黄河水润泽着河套地区万顷良田,但农业耕种生产中,经年的黄河水大水漫灌带来的次生盐渍化,粗放经营带来的土地退化,水、肥、药、膜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河套地区农产品质量效益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梁策和核心区科技小院驻扎于此的根本目的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所言:“解民生之多艰”。
与梁策办公、住宿一窗之隔的是核心区科技小院的万亩全域绿色生产试验田,从2019年核心区科技小院落户伊始,试验区农民们传统的耕种习惯就已悄然发生改变,在科技小院的引领下,这里的农业正走上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科技小院”是巴彦淖尔市依托国家、自治区、旗县区科协和农技协、农技推广中心,组织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四级联动所创建,旨在探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实践应用”的“政产学研用”新模式。即:由地方政府负责科技小院的基础建设;科研院校人才团队常年入驻科技小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集成;市、旗两级科技部门提供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企业负责将具体成果应用转化到生产实践。
2019年,巴彦淖尔市引进张福锁院士为首的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立足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产需求,分别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建设了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核心区科技小院;在三道桥镇和平村建设了特色产业西甜瓜科技小院;在蛮会镇红星村建设了向日葵标准化生产科技小院;在蒙海镇西渠口村建设了以玉米面源污染防控为主的玉米科技小院;在双庙镇尖子地村建设了以小麦提质增效为主的小麦科技小院;在陕坝镇春光村建设了以设施农业和特色果蔬为主的果蔬科技小院。6个急需科技支撑的全区首批不同服务内容的“科技小院”由此正式落户巴彦淖尔市“三农”第一线。
这6家“科技小院”聚焦当地主导产业,统筹考虑水、盐、肥、药、膜等因素,重点在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多套综合性全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全域氮磷养分循环、高效利用分析;向日葵列当、黄萎病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单项技术整合;绿色玉米新品种筛选、玉米专用肥试验示范、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高密不覆膜、玉米红蜘蛛防控等试验;绿色有机小麦、富锌富硒功能小麦和麦后复种技术研究与探索;西甜瓜新品种引进及绿色生产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基质改良、品种改良,水肥管理,降本提效等工作。努力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适宜的实现途径。
因需施策 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坐落于杭锦后旗三道桥和平村的巴彦淖尔市西甜瓜高质量科技示范园区,由西甜瓜科技小院引进示范的一种“南瓜嫁接甜瓜”技术,今年已是第二年在园区示范推广。
园区科技特派员张永林介绍说:“采用甜瓜嫁接苗,总体表现是提高了对土传病害的抗性、生长快,能提早上市,产量也高,有效减轻了因多年重茬种植和倒茬困难引起的土传病害问题。”
机锦后旗三道桥镇种植的西甜瓜远近闻名,也是当地的标志性支柱产业,西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镇形成了以和平村西甜瓜种植园区为中心的万亩核心产区。2019年,三道桥镇的西甜瓜科技小院落户和平村后,针对当地西甜瓜种植面积大,难以进行轮作倒茬病害多的问题,开展了西甜瓜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由该科技小院研推的“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
该项技术的推广还成功带动了上游育苗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就业。在杭锦后旗春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工厂化育苗车间,笔者发现,育苗床上摆放的每一株穴盘基质苗都带有一只“红腰卡”。
据园区入驻企业誉诚育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淑文介绍:“这些就是已经成活的甜瓜嫁接苗,‘红卡子’所夹的部位就是南瓜砧木和甜瓜接穗的结合处,现在我们的南瓜苗(不同品种)嫁接甜瓜和西瓜苗的成活率能达到92-95%。今年共育了8万盘的甜瓜嫁接苗,10万盘西瓜嫁接苗,目前甜瓜嫁接苗已经移栽定植,西瓜嫁接苗将于5月1日前后开始移栽定植。”
在杭锦后旗,不同空间分布和产业布局的“科技小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当地农牧产业的科学研究,聚焦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和需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靶向瞄准、因需施策、专项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引入地方,试验成功后及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推动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节本增效、助农增收。
——头道桥核心区科技小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和农业绿色生产的需求,集成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全程绿色生产技术、麦后复种绿肥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盐碱地“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技术、青椒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等,实现作物增产15%,节约水肥20%,控药30%的成效。
——蛮会向日葵科技小院针对向日葵播后鸟害的问题,推广向日葵播后明沙覆盖加防鸟罩的防控措施,使向日葵保苗率达到95%以上;针对向日葵播种密度偏大,品质差的问题,推广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技术,每亩实现节本增效180元以上。
——双庙小麦科技小院针对有机小麦人工锄草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研发推广了有机小麦黑地膜全膜覆盖绿色技术,锄草效果98%以上。
——蒙海玉米科技小院针对玉米常规种植密度低,在引进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创新推广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针对玉米红蜘蛛危害加重,不好防控的问题,引进推广高效低毒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控技术,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集成推广“杭锦后旗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
——陕坝镇果蔬科技小院引种筛选5个适合本地土壤气候、产量高、品质好的果蔬新品种,提高了设施农业效益。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示范,杭锦后旗6个科技小院共完成试验77项,面积2652亩;示范42项,面积17500亩。集成全域绿色生产生态环境技术模式、果蔬全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向日葵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玉米规模化绿色生产模式、麦后复种多元栽培技术集成模式、西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7项技术模式,辐射带动面积129万亩。开展科技培训50多场次,培训农户3897人次;解决农户田间问题90项,指导农户1200余人。
目前,巴彦淖尔市除杭锦后旗6家科技小院外,还分别在五原县、临河区、乌拉特中旗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10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总数达到了16个,对推动巴彦淖尔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全域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编手记
“科技小院”是巴彦淖尔市柔性引才引智,探索“科技兴蒙”“科技助农”新模式的生动实践,小院本着“住下来是态度,融进来是决心,推出去是能力”的宗旨,打通了农牧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零距离发现生产问题,零距离展示技术效果、零距离提供技术培训、零距离讨论方案实施,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掌握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提高科学素质,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的新效能,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时,通过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大面积实现作物增产和环境减排的双赢,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