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6 10:25:58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永续发展的保障,也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内蒙古由于缺少系统、全面的生物多样性的本底信息以及健全的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发挥科技创新对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支撑作用,自治区科技厅2021年启动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科技重大专项。
项目由内蒙古大学牵头承担,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重点围绕生态系统多样性清查和生态系统类型图编制,动物多样性清查与时空动态研究,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分析与关键区识别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体系和系统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自2021年8月启动以来,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既定的计划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各地开展动物、植物多样性调查
项目植物多样性团队开展了系统的植物和植被资料收集、梳理和关键区和重点区野外调查,完成生态系统野外调查样地1466个,已编制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100万生态系统类型数字图,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1:50万生态系统类型数字图,1:100万森林、灌丛、湿地等专题数字图,该系列数字图为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自然资产评估、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1:100万生态系统类型图是近3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最新的专题地图,通过该图可较准确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系统类型现状。
项目动物多样性团队梳理汇编了内蒙古兽类、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和水生动物多样性数据,在7个盟市区域、20个代表性样地开展了鸟类考察和监测,共记录到147种、25885只鸟类。在全区主要水生生态系统开展了水生动物多样性、水环境质量等监测工作,统计到鱼类物种数93种、浮游动物120种、底栖动物52种。在草原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等地建立了9个节肢动物固定监测点和节肢动物种类多样性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标本82045号。
研究人员记录的部分鸟类数据
(A. 西秧鸡, B. 黑翅, C. 赤腹, D. 地山雀,
E. 灰头鸫, F. 槲鸫, G. 白冠攀雀, H. 铜蓝鹟)
项目收集了涵盖我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各类动植物分布数据和生态系统样地数据,设计了整合地理、遥感数据、各类生物和生态数据集的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管理平台。该平台建成后可实现全区动植物多样性、物种分布、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系统类型、群落组成等专题查询和分析,为实现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监测提供服务。
项目建立了涵盖全区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道路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内的基础数据集及动植物数据集,整合形成了内蒙古生物多样空间数据集、生物多样性丰富区识别技术,并建立了内蒙古生物保护重要性及保护空缺性评价方法、植物多样性分布预测评价模型。
项目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模式,在全区典型生态系统建立了包括12个研究站点、290个样地,涵盖植被、生境、土壤、气象、水文和动物等多要素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网络。建立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的多层次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建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预警系统。
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为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的高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目前,项目课题整体进展良好,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