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23 9:38:0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科饲草,是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青贮是饲草加工利用的重要常规方式,特别是当收获季遇到雨季,越来越多的苜蓿被调制成青贮饲料进行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重要草种质资源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科研团队联合内蒙古草业和草原研究院等单位,解析了苜蓿不易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学机制,为优质苜蓿青贮饲料调制及苜蓿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近日,该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知名期刊《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我们团队在不使用青贮添加剂的情况下,分析了一年中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在刈割后、萎蔫后及自然发酵后三个不同阶段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微生物组成与青贮品质的关系,丰富了苜蓿青贮理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娟娟介绍,苜蓿附着微生物的丰度受刈割茬次的影响,第一茬苜蓿附着微生物丰度最低,第三茬丰度最高。萎蔫对苜蓿附着微生物构成影响较小。青贮后第一茬苜蓿和第二茬苜蓿微生物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在门(是一组具有共同特征和演化历史的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的分类单位)水平上其优势菌群由变形菌门向厚壁菌门转变,而第三茬苜蓿青贮后优势菌群与青贮前无显著改变。第三茬苜蓿青贮pH值及丁酸含量较高,发酵品质劣于前两茬苜蓿,这与第三茬苜蓿青贮饲料微生物优势菌属为罗森伯格菌属(Rosenbergiella)和泛菌(Pantoea)有关。相较于第一茬和第二茬苜蓿,第三茬苜蓿调制青贮饲料难度更大。因此,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不建议第三茬紫花苜蓿调制青贮饲料,若要调制必须使用青贮添加剂,并保证青贮加工调制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
该研究得到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自治区重大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3.10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