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 10:09:39
2023年10月,土默特左旗沙尔沁镇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指导与产量测定现场观摩会上,测产专家组的实测结果显示:通过应用以无膜浅埋滴灌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集中连片30亩迪卡159(种植密度6500株/亩)实测产量为1206.4kg/亩;品种筛选区龙星1号(种植密度6500株/亩)实测产量为1342.1 kg/亩;密度筛选区迪卡159(种植密度7000株/亩)实测产量为1389.8kg/亩。
这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中心玉米高产示范区的一组测产数据,示范区通过集成应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无地膜玉米高产,破解了玉米覆膜种植地膜残留污染的问题,为促进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灌溉区玉米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上,202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670多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75万余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5%以上。呼和浩特市玉米种植具有优势产区集中、耕地资源好、玉米品质好、机械化水平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品种多乱杂、种植密度偏低、水肥管理粗放、以及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等制约产量和资源效率提高的问题。
对此,北方中心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管理创新团队,发挥国家队强大科研优势,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聚焦玉米单产提升总体目标,于2023年启动实施了“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开展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核心的无覆膜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项目通过选用高产耐密品种、增加密度与滴灌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相结合,配套抗倒伏、提高整齐度、防早衰等关键技术,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高产高效协同提高和可持续增产的集成技术模式,以新技术带动玉米生产提质增效。
“核心区玉米种植密度较大,亩保苗在5000-7000株/亩之间,为防止后期倒伏,在玉米化控技术最佳期的6-8展叶期间及时进行了化控剂喷施,增强了玉米植株的抗倒能力。”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任李少昆介绍,项目已在赤峰、呼和浩特、巴彦淖尔内蒙古东中西地区建立了3个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核心示范区,技术人员根据各核心区玉米长势,依据精准调控技术规程和“看天、看地、看庄稼”的原则,及时进行精准水肥田间调控和数据记录工作,同时组织周边农民和种植大户进行现场观摩和培训学习,把示范区建成各地的典型样板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自2022年7月创建以来,立足支撑引领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在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科技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聚焦粮食、牛羊、牧草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高新技术“卡脖子”、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短板和乡村产业振兴弱项等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围绕内蒙古优势和特色产业的重大需求,启动实施了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内蒙古地方羊遗传资源鉴定和种质创新等16个项目,为粮食稳产保供、草业草原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