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科技“突围”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6/4 8:56:34

包头

稀土产业:“破茧”而出 实现“蝶变”

稀土产业是包头的传统优势产业,一路破浪而来,传统产业如何走出新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智能化改造为手段,稀土企业正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

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是钕铁硼行业中最早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投资兴业的外地企业之一,从投资建厂到再次扩产,再到投资建设新厂,解锁韵升强磁在包头的“成长密码”,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

“从2001年我们来包头投资建厂到现在已经23年,一路走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才得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站在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内,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创新是在舒适区之外不断挑战自己的勇气。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自主研发高端技术,过去公司高性能钕铁硼产品主要集中在3C产品,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又扩展到新能源汽车领域。”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其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客户。

如今,韵升强磁拥有专利27项,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而扎根包头、创新突破,也让韵升强磁的磁材产品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众多高端手机以及新能源汽车里都有韵升强磁永磁材料的身影。与此同时,韵升强磁开始实施“数字化车间”和“黑灯工厂”智能制造项目,推动稀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稀土高新区,成立于2002年的本土企业——包头市新源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创新发展中同样坚定前行,显示出强劲的信心和巨大的能量。

走进新源稀土全自动高纯稀土纯化车间,记者看到,高纯度、低杂质轻稀土全分离纯化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新源稀土负责人冀代雨说:“我们通过采取连续萃取、多级萃取工艺技术,把混合的氯化稀土转化为单一稀土产品,其单一产品的纯度可达99.999%以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源稀土致力于稀土下游应用型产品的生产与研发,是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也是自治区“科技兴蒙”重大专项承接单位。公司新产品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对打造高纯、超高纯、低杂质的稀土功能材料、促进稀土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和稀土功能材料向尖端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转型发展的澎湃浪潮中,稀土产业从未停滞不前,而是以智能化升级破浪而行,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冀代雨介绍说,新源稀土从2015年开始就对全体系进行智能化规划建设,企业全流程全链条生产均实现生产管理在线监控。

在新源稀土数字中心,3位技术人员正面对大屏,对新源工业互联网综合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而在企业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几乎看不到技术工人的身影。“公司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已实现对每个批次、班次到人员的工作量、物料用量、质量、能耗、设备使用情况等多维度管理、追溯,促进了公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创新。”冀代雨表示,公司先行一步实现智能化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赢得先机。

如今,包头的稀土产业有优势、有态势,正打造出全新发展高地。一家家稀土企业,也正以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传统生产模式中破茧而出,实现企业“蝶变”发展。

赤峰

让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个夏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一股强劲的向“新”求“质”浪潮不断在赤峰涌动。

昔年红火紫烟,今日科技焕新。在赤峰高新区东山工业园区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熔吹炼车间,一台新型双侧吹熔池熔炼炉和一台多枪顶吹连续吹炼炉通过溜槽连接,经过连续作业即可产出含铜99%左右的粗铜,两步完成了铜精矿到粗铜连续冶炼的全过程。

“这项技术已经取得国家专利,能耗水平是国家铜冶炼综合能耗标准的三分之一。”赤峰云铜技术中心负责人高俊明表示,目前已有包括刚果(金)的卢阿拉巴省和我国广西、辽宁等多家国内外铜冶炼企业采用这项专利进行冶炼作业,实现了专利工艺外输。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配合。“我们将同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孙永丰说,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技术迭代升级,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积极拓展先进技术应用场景,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创新创造的活力正在充分迸发。

合作“橄榄枝”和科技创新“触角”向高校延伸在赤峰已稳步实施。5月22日,上海交大科技成果对接会在赤峰举行,会上,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科技成果孵化协议;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赤峰金通铜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上海交大与赤峰市在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均开展务实合作,上海交大的更多创新资源将参与到赤峰发展中来,与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樊丽说,期待与赤峰携手共进,让创新之花在赤峰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赤峰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焕发新的活力,新兴产业正蓬勃生长,创新技术和产品不断呈现。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表示,赤峰市将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关键,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立足实际,在产业、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促进赤峰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

巴彦淖尔

冻精技术让白绒山羊保持优良品质

5月30日,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在家家户户的养殖棚圈里,一群群洁白健壮的二狼山白绒山羊追逐跳跃,尽显惬意自在。

“我们家从2021年开始进行白绒山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配种,通过农牧和科技局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二狼山白绒山羊养殖团队优质服务,今年顺利接羔278只,受胎率95%,双羔率连续三年达到40%。”呼勒斯太嘎查牧民刘华说。

在同和太种畜繁育中心的北平公司二狼山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商户正在收储羊绒。另一边的圈舍内,一只只毛色洁白的山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它们外形憨态可掬,毛发柔软绵密,个个都是十足的“美羊羊”。这里每只羊都佩戴耳标,有专门的生长档案记录,从出生到成长的各阶段一目了然。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被称为是畜牧业的“芯片”。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该旗建起了冷冻精液研究中心,将研究开发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该技术首先利用密度分析仪分析采集到的精液密度,再分析精液的pH值,然后利用全自动精子分析仪对精液活力、精子细胞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并确定稀释倍数和装管数量。”北平公司二狼山牧场技术人员作出专业又通俗的介绍。

在一台台精密仪器前,面对记者的疑惑,王贵印接着介绍道:“精液中需要加入防冻稀释液,并置于-4℃的冰箱里进行平衡,使温度缓慢降到0℃以下,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冷冻过程中过多精子细胞损伤。”

据了解,二狼山白绒山羊是巴彦淖尔市优良品种资源,具有体型匀称、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力强等特点;其羊绒具有拉力大、光泽好、手感柔软、颜色纯白、净绒率高等优点,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的美誉。

2018年,二狼山白绒山羊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按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要求,进一步支持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建设,自治区将巴彦淖尔市二狼山白绒山羊列入保种项目内,开展内蒙古畜禽遗传资源库建设及地方优良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冻精技术可有效保存二狼山白绒山羊优良基因,避免动物在世代更迭过程中遗传漂变导致基因丢失、有利于推进二狼山白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培育绒山羊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杜俊龙说。

兴安

选好一粒种 丰收有底气

眼下,正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五家户村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大豆种植基地,一垄垄大豆正尽情沐浴阳光,拔节生长。

“去年我们种了五百多亩大豆,主要使用的是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配套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都是提高大豆单产的秘诀,今年我们还要把这些先进的技术用到大豆生产中。”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五家户村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丛大成说。

今年,兴安盟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22万亩、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任务达到55万亩,任务量排在全区第一。为了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让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让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兴安盟通过全盟整建制推进大豆单产提升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等举措,力争示范区亩均增产40斤以上,推动全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选好一粒种,丰收有底气。兴安盟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勇做种业振兴排头兵,创建了国内首个省级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品种还要搭配好技术,兴安盟通过科技引领,念好大豆“增产经”。不久前,大豆ARC科技协同创新院士试验站在兴安盟落成。ARC多功能微生物菌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团队多年试验创新的一种绿色生物产品,2022年开始在兴安盟试验示范,2023年在扎赉特旗建设的“大豆ARC提质固氮减损耦合与密植浅埋滴灌集成技术”示范区实现亩产316.8公斤,刷新了内蒙古地区大豆单产纪录。

锡林郭勒

胚胎移植育好牛 精选良种促发展

这几天,在乌拉盖管理区乌拉盖牧场,华西牛胚胎移植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乌拉盖管理区相关部门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完成受体牛的初步筛选、耳标佩戴和信息登记工作,并对筛选的受体牛开展疫病检疫和强化免疫、采血化验等工作。

“胚胎移植成功280天左右就可以产犊,胚胎移植后所产的牛犊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市场价格方面明显优于本地牛。”乌拉盖牧场农牧科科长包建新说,牧场积极引进肉牛胚胎移植技术,不断提升肉牛良种繁育和供种能力,实现种群快速更替发展,努力让牧民“富起来”、经济“壮起来”、草原“绿起来”。

精养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畜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良种作为支撑。

华西牛以肉用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蒙古牛、三河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组合的杂种后代为母本。

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经历杂交探索、种质创新、品种培优、选育提高,2021年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在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成功育成。华西牛净肉率高达53.95%,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几年,乌拉盖管理区加快本土培育成功的华西牛的繁育推广供应,促进现代化畜牧业优质高效转型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3年,该管理区首次实施华西牛胚胎移植项目,推广胚胎移植技术应用,全年共完成胚胎移植1275头,现已接产胚胎犊牛280头,预计8月底前全部接产完毕。

今年,乌拉盖管理区充分发挥种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以华西牛为主的肉用新品种改良,已完成受体牛筛选600头,完成胚胎移植119头,成为锡林郭勒盟华西牛育种群体的主要供种基地。

在此基础上,2024年,锡林郭勒盟将在全盟范围内新认定育种群规模为3000头、累计达到1.8万头,完成1000枚胚胎移植。其中,乌拉盖管理区600枚,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各200枚。目前,正在筛选受体牛。

今年2月6日,苏尼特左旗查干哈达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华西牛核心育种场,华西牛已成为该盟牧业旗县肉牛养殖业首选。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积极和北京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洽谈,在全盟开展华西牛育种群认定工作。

鄂尔多斯

科技新政迭代升级 高效转化创新成果

近日,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在项目施工现场,机械吊塔高耸林立,工人们各司其职加紧施工,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省去了甲醇合成步骤,是世界首套万吨级以碳氢化合物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变我国进口芳烃的份额,同时,将进一步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条,推动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该市在全区率先出台《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动科技“突围”八大行动,实施10项重点任务,零碳机场、“车能路云”关键技术、高级智能化矿山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启动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煤矿突水体安全深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黄河“几字弯”区地下水河湖系统保护与产业适水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3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系统布局重大科技攻关。

今年一季度,鄂尔多斯市全面启动2024年“科技新政30条”政策奖补,推动“科技新政30条”迭代升级,出台《鄂尔多斯市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实施方案》,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扎实推动“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建设,发布《鄂尔多斯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清单》,统筹全市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成功举办科技成果发布、资源对接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北京、深圳人才科创中心入驻科技企业及团队20家、科技人才60余名,“科创飞地”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乌兰察布

脱毒快繁组合发力 “薯”写产业新前景

五月的清晨,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组长郭月霞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驱车来到组培室,换上白大褂,从一排排摆满组培苗的架子上,仔细选取合格的组培苗,这是她在这个岗位工作的第四年。

“最近我正忙着组培快繁呢,就是把马铃薯长出来的芽,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经茎尖剥离脱除病毒、诱导培养、检测,然后把合格的脱毒苗在无菌条件下放到瓶装培养基里进行20-25天的培养,再把已经长好的脱毒苗进行快繁,这就是我日复一日的工作。”扎着一根马尾辫的郭月霞神采奕奕。

大学时期,郭月霞学习的就是农学专业,2020年,她成了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马铃薯科研人员,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苗生产工作。

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日照充足,且多松软沙土,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很容易感染病毒,带病毒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产量、品质都会下降。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病毒的发生和危害,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脱毒苗的培养和生产工作是脱毒种薯繁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繁育优良马铃薯种薯的基础和关键。”郭月霞放下手头的工作,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每天平均能生产12万株脱毒苗,忙的时候最多生产20万株。”

这些年,郭月霞还积极参与了马铃薯品种“中加 5”的选育、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申请,并通过《马铃薯干腐病菌 PCR检测方法》地方标准,解决了马铃薯生产中遇到的干腐病菌检测技术难题;2022年公司研发马铃薯新品种“中加10”“中加11”,她带领着一线员工加班加点地完成扩繁工作,使其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填补了国内高淀粉品种空白,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