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京蒙协作谱“新”章 | 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以科创之力激活赤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11/27 9:53:32

2022年,赤峰市政府创新采用“一事一议”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正式签订平台建设框架协议,联合共建“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围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科创大数据、高端人才引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等开展科技服务,为赤峰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的“中科力量”。

储热技术革新

驱动工业绿色转型

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赛道上,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结出了亮眼成果。赤峰暖捷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携手,聚焦新能源电力消纳难题,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开展高压固体储能供热系统研发,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研发团队历经攻关,先后突破“高效储热材料制备”“远端云控智能系统”“新型相变储热材料及清洁供暖”等关键技术,建成谷电固体储能技术研发中心与远程控制指挥中心,实现新型储热材料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示范。

“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型储热系统可直接接入10KV及以上电压,电热转换率达97.5%,24小时静态热损不超2%。”赤峰暖捷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人员许文娇介绍道。

借助这项技术,夜间100%新能源配比的谷电可直接转化为热能,通过热量存储实现集中或分布式供热,既有效解决供暖领域热能供需的时空错配问题,更对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消纳发挥重要作用,为传统清洁供热转型升级提供了“赤峰方案”。

目前,新型固体储热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新疆、青海等30多个省市区的工业、农牧业、公共机构、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累计清洁供暖面积超1500万平方米,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力约15亿度。其中,赤峰市党政综合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6个月的采暖期节省标煤达2653.6吨,有效节能减排二氧化碳7058吨,二氧化硫污染物22.56吨,赤峰市政府因此获得2024年“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荣誉称号。

科创触角深耕农业痛点

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

内蒙古拥有2235.39万亩盐碱地,其中轻度盐碱地1099.78万亩、中度1038万亩、重度97.61万亩,另有3892万亩盐碱荒地待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因盐分偏高、营养失衡、理化性质欠佳,导致常规农作物难以生长,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联合赤峰市农牧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培育耐盐碱高粱品种,研发中度以上盐碱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此前培育出的高粱重点品种,已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12省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种植40万多亩。

当前,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瞄准内蒙古1038万亩中度盐碱地,在项目合作、课题攻关、产品推广、产业协同等方面给予支撑,推动构建“蒙东以赤峰为中心辐射通辽、兴安盟,蒙西以巴彦淖尔为中心辐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的技术推广格局,通过基因—植物—微生物互作改土模式,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种植梯次技术体系,推动盐碱边际土地向“增粮绿色屏障”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与赤峰市联合举办“概念验证大赛”“走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会、报告会等20多场活动,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高端人才100余人,服务企业200多家次,帮助赤峰市暖捷、福纳康、朗坤等32家创新主体成功对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16家科研院所,解决全市技术难题50项,在新材料、储能、医药化工等领域联合实施攻关项目10余项,为赤峰产业升级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下一步,赤峰市将继续发挥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协同枢纽”与“科技成果转化引擎”作用,紧扣赤峰在有色金属、农畜产品、新能源等领域的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锚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关键目标,推动创新生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造优质创新生态、优化产业链条,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