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奖励风采 | 科技创新让北方旱地“变”绿色金矿

2025/11/27 9:58:41

金秋9月,稻穗低垂。走进卓资县大榆树乡燕麦示范田里,20个燕麦品种长势挺拔、分枝繁密,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甜。

2024年,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杂粮抗旱优质新品种选育及提质增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选育抗旱优质新品种,集成创新地下部土壤蓄水保墒与地上部抗旱栽培新技术,为协同提升杂粮的抗旱、优质和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团队围绕杂粮抗旱优质高产的核心目标,系统开展从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到栽培技术创新的全链条科研攻关。项目团队创制284份杂粮抗旱优质高产种质,构建507份燕麦群体遗传图谱,成功获得56个高蛋白候选基因,鉴定5个关键抗旱基因,在此基础上选育12个新品种,其中7个实现国审、6个完成成果转化。这批新品种包括6个抗旱高蛋白燕麦品种(蛋白质含量提升2个百分点)、3个抗旱高黄酮荞麦品种(黄酮含量超国标1倍以上)及3个抗旱优质谷子品种,有效破解抗旱、优质与高产难以协同的产业难题。

为了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提升产量和品质,项目团队发明膨润土生产沙地改良剂方法,明确保水材料施用的关键参数,并构建3套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杂粮旱作蓄水保墒技术模式,揭示新发现的同时实现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最高达25.5%,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最高提升26.5%和28.1%,同时,为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研究发现,干旱条件下喷施腐植酸可使叶片茉莉酸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63.9%和67.7%,光合速率提高52.0%以上,并显著提升花后各器官可溶性糖及组分含量,实现燕麦增产21.1%、蛋白质含量提高13.2%;喷施多效唑与6-苄基腺嘌呤可有效调控内源激素水平,荞麦增产26.1%、黄酮含量提高36.4。在此基础上,团队集成创新4套抗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生产高品质杂粮原料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项目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收获丰硕的学术成果与广泛的社会效益,获得授权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13项、出版专著2部。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介绍,项目成果已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30万亩,亩均增产15%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3%,为项目区农民增收超过18.5亿元。

“我们不仅要让杂粮成为旱区农民的‘致富粮’,还要让其成为生态修复的‘先锋作物’,助力北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刘景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