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10:30:39
“才聚科尔沁 智兴通辽城”,在通辽市“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篇”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市科技局以政策为基、以企业为核、以平台为翼,持续破解发展壁垒,深化产研融合,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教育与人才工作的坚实支撑,让创新生态愈发完善。

政策精准滴灌 厚植创新沃土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与环境的持续优化。通辽市出台《通辽市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核心文件,构建起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市级“科技兴蒙”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16亿元,这一真金白银的投入,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带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覆盖面更是扩大至82%。
在此基础上,通辽市全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获批自治区点位项目2个、重大示范工程项目6个、市级项目17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6亿元,成功撬动社会资金超2亿元,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主导”的多元创新投入格局,为科技创新突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梯度培育强主体 激活市场创新活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辽市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数据显示,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四五”初期的37家增至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从20家跃升至229家,其中25家高新技术企业年营收超亿元,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雁”。

为破解企业创新“融资难、服务远”的痛点,通辽市精准发力,累计支持企业承担市、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46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35亿元,市本级投入专项资金2.16亿元。科技“突围”工程实施以来,创新主体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国家级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较2023年分别增长16.4%、70.2%,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
平台技术双突破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的“强磁场”,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通辽市坚持平台聚能与技术突破双向发力,全市创新平台总数已突破330家,其中建成2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蒙药制剂实验室更是填补了领域空白,成功研发新药8项,并推动5种蒙药实现标准化生产,助力蒙药产业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牧业领域创制玉米密植高产技术体系,带动粮食增产21.8亿斤,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能源领域突破中低压纯氢掺氢管道运输技术,建成10公里示范管道,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新材料领域优化电池铝箔坯料工艺,将合格率提升至98%,成本降低12%,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成果转化提效能 协同创新聚合力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技术合同登记311项、合同额7.0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133.84%、188%,2024年成交额突破2亿元,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0.18亿元跃升至2.8亿元,增长率高达1455.6%,彰显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

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辽市依托“蒙科聚”平台,建成旗县级服务窗口2个,举办成果发布会19期,促成产学研合作23项;创新推出“肉牛科技服务驿站”模式,覆盖养殖户超5万户,为养殖户户均年降低成本620元,累计开展培训指导2703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余份。同时,积极引进院士等顶尖专家12名,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解决技术难题320余项,并与40余家高校院所共建37个合作平台,构建起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人才教育作支撑 创新生态更完善
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教育的基础保障和人才的智力支撑。通辽市市委组织部筑巢引凤,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80条措施》等政策,五年来累计引进人才1570人,柔性引进人才500余名、专家团队34个,并高标准建设蒙东(通辽)人才科创园,为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市教育局则推动教育普惠提质,建成93个教育集团覆盖247所学校,培育大批“卓越教师”“领航校长”,补充教师7278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开展“菜单式”培训超3.1万人次,为科技创新培育储备了充足人才。
从政策扶持到主体培育,从平台搭建到技术突破,通辽市科技局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与教育、人才工作同频共振,让“才聚科尔沁 智兴通辽城”的愿景不断变为现实,为通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来源:通辽市科技经济信息研究所


